得到
  • 汉语词
  • 汉语典q
当前位置 :
明经
明经
mínɡ jīnɡ
  • 明经的解释
  • 1.通晓经术。 2.汉代以明经射策取士。隋炀帝置明经﹑进士二科﹐以经义取者为明经﹐以诗赋取者为进士。宋改以经义论策试进士﹐明经始废。 3.明清对贡生的尊称。

  • 词语解释:

  • 1.通晓经术。《汉书·刘向传》:“更生年少於望之、堪,然二人重之,荐更生宗室忠直,明经有行,擢为散骑宗正给事中。”北魏郦道元《水经注·河水五》:“漯水又东逕汉徵君伏生墓南,碑碣尚存,以明经为秦博士。秦坑儒士,伏生隐焉。”宋俞文豹《吹剑录外集》:“夏侯胜以明经取青紫语门人,臣尝鄙之,何敢復以此耸诱其徒。”2.汉代以明经射策取士。隋炀帝置明经、进士二科,以经义取者为明经,以诗赋取者为进士。宋改以经义论策试进士,明经始废。梁启超《变法通议·论科举》:“今请杂取前代之制,立明经一科,以畅达教恉,阐发大义,能以今日新政,证合古经者为及格。”参阅《新唐书·选举志一》、《文献通考·选举四》、清顾炎武《日知录·明经》。3.明清对贡生的尊称。《醒世恒言·赫大卿遗恨鸳鸯绦》:“这陆氏因丈夫生前不肯学好,好色身亡,把孩子严加教诲。后来明经出仕,官为别驾之职。”《儒林外史》第十八回:“此位是石门隋岑庵先生,是老明经。”明经[míngjīng]⒈通晓经术。⒉汉代以明经射策取士。隋炀帝置明经、进士二科,以经义取者为明经,以诗赋取者为进士。宋改以经义论策试进士,明经始废。⒊明清对贡生的尊称。
  • 引证解释:

  • ⒈通晓经术。引《汉书·刘向传》:“更生年少於望之、堪,然二人重之,荐更生宗室忠直,明经有行,擢为散骑宗正给事中。”北魏郦道元《水经注·河水五》:“漯水又东逕汉徵君伏生墓南,碑碣尚存,以明经为秦博士。秦坑儒士,伏生隐焉。”宋俞文豹《吹剑录外集》:“夏侯胜以明经取青紫语门人,臣尝鄙之,何敢復以此耸诱其徒。”⒉汉代以明经射策取士。隋炀帝置明经、进士二科,以经义取者为明经,以诗赋取者为进士。宋改以经义论策试进士,明经始废。参阅《新唐书·选举志一》、《文献通考·选举四》、清顾炎武《日知录·明经》。引梁启超《变法通议·论科举》:“今请杂取前代之制,立明经一科,以畅达教恉,阐发大义,能以今日新政,证合古经者为及格。”⒊明清对贡生的尊称。引《醒世恒言·赫大卿遗恨鸳鸯绦》:“这陆氏因丈夫生前不肯学好,好色身亡,把孩子严加教诲。后来明经出仕,官为别驾之职。”《儒林外史》第十八回:“此位是石门隋岑庵先生,是老明经。”
  • 网络解释:

  • 明经明经,汉朝出现之选举官员的科目,始于汉武帝时期,至宋神宗时期废除。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,故以“明经”为名。龚遂、翟方进等皆以明经入仕。明经由郡国或公卿推举,被举出后须通过射策以确定等第而得官,如:西汉时期的召信臣、王嘉等,皆是因射策中甲科而为郎。汉代设置这一科,为儒生进入仕途提供了渠道。
  • 综合释义:

  • 通晓经术。《汉书·刘向传》:“更生年少於望之、堪,然二人重之,荐更生宗室忠直,明经有行,擢为散骑宗正给事中。”北魏郦道元《水经注·河水五》:“漯水又东逕汉徵君伏生墓南,碑碣尚存,以明经为秦博士。秦坑儒士,伏生隐焉。”宋俞文豹《吹剑录外集》:“夏侯胜以明经取青紫语门人,臣尝鄙之,何敢復以此耸诱其徒。”汉代以明经射策取士。隋炀帝置明经、进士二科,以经义取者为明经,以诗赋取者为进士。宋改以经义论策试进士,明经始废。梁启超《变法通议·论科举》:“今请杂取前代之制,立明经一科,以畅达教恉,阐发大义,能以今日新政,证合古经者为及格。”参阅《新唐书·选举志一》、《文献通考·选举四》、清顾炎武《日知录·明经》。明清对贡生的尊称。《醒世恒言·赫大卿遗恨鸳鸯绦》:“这陆氏因丈夫生前不肯学好,好色身亡,把孩子严加教诲。后来明经出仕,官为别驾之职。”《儒林外史》第十八回:“此位是石门隋岑庵先生,是老明经。”
  • 汉语大词典:

  • (1).通晓经术。《汉书·刘向传》:“更生年少于望之、堪,然二人重之,荐更生宗室忠直,明经有行,擢为散骑宗正给事中。”北魏郦道元《水经注·河水五》:“漯水又东径汉徵君伏生墓南,碑碣尚存,以明经为秦博士。秦坑儒士,伏生隐焉。”宋俞文豹《吹剑录外集》:“夏侯胜以明经取青紫语门人,臣尝鄙之,何敢复以此耸诱其徒。”(2).汉代以明经射策取士。隋炀帝置明经、进士二科,以经义取者为明经,以诗赋取者为进士。宋改以经义论策试进士,明经始废。梁启超《变法通议·论科举》:“今请杂取前代之制,立明经一科,以畅达教旨,阐发大义,能以今日新政,证合古经者为及格。”参阅《新唐书·选举志一》、《文献通考·选举四》、清顾炎武《日知录·明经》。(3).明清对贡生的尊称。《醒世恒言·赫大卿遗恨鸳鸯绦》:“这陆氏因丈夫生前不肯学好,好色身亡,把孩子严加教诲。后来明经出仕,官为别驾之职。”《儒林外史》第十八回:“此位是石门隋岑庵先生,是老明经。”
  • 国语辞典:

  • 明于经术。明经[míngjīng]⒈明于经术。引《汉书·卷七一·平当传》:「以明经为博士,公卿荐当论议通明,给事中。」⒉唐时以经义所取之士。引《新唐书·卷四四·选举志上》:「而明经之别,有五经,有三经,有二经,有学究一经,有三礼,有三传,有史科。此岁举之常选也。」⒊明清时对贡生的尊称。引《醒世恒言·卷一五·赫大卿遗恨鸳鸯绦》:「这陆氏因丈夫生前不肯学好,好色身亡,把孩子严加教诲。后来明经出仕,官为别驾之职。」
  • 辞典修订版:

  • 明于经术。《汉书.卷七一.平当传》:「以明经为博士,公卿荐当论议通明,给事中。」唐时以经义所取之士。《新唐书.卷四四.选举志上》:「而明经之别,有五经,有三经,有二经,有学究一经,有三礼,有三传,有史科。此岁举之常选也。」明清时对贡生的尊称。《醒世恒言.卷一五.赫大卿遗恨鸳鸯绦》:「这陆氏因丈夫生前不肯学好,好色身亡,把孩子严加教诲。后来明经出仕,官为别驾之职。」
  • 其他释义:

  • 1.通晓经术。2.汉代以明经射策取士。隋炀帝置明经﹑进士二科﹐以经义取者为明经﹐以诗赋取者为进士。宋改以经义论策试进士﹐明经始废。3.明清对贡生的尊称。
明经的书写
字义分解

读音:míng

[míng]

亮,与“暗”相对:明亮。明媚。明净。明鉴(a.明镜;b.指可为借鉴的明显的前例;c.明察)。明灭。明眸。明艳。明星。明珠暗投(喻怀才不遇或好人失足参加坏团伙,亦泛指珍贵的东西得不到赏识)。 ◎ 清楚:明白。明显。明晰。明了。明确。明朗。 ◎ 懂得,了解:明哲保身。不明事理。深明大义。 ◎ 公开,不隐蔽:明说。明讲。明处。 ◎ 能够看清事物:明察秋毫。耳聪目明。眼明手快。 ◎ 睿智:英明。贤明。明君。 ◎ 视觉,眼力:失明。 ◎ 神灵,泛指祭神供神之物:明器(殉葬用的器物,亦作“冥器”)。

读音:jìng,jīng

[jìng,jīng]

织布时用梭穿织的竖纱,编织物的纵线,与“纬”相对:经纱。经线。经纶(a.整理过的蚕丝;b.喻政治规划)。 ◎ 地理学上指通过南北极与赤道成直角的线(亦作“子午线”):东经。西经。经度。经纬仪。 ◎ 作为思想、道德、行为等标准的书,亦称宗教中讲教义的书,或称某一方面事物的专著:诗经。易经。经书。经卷。经文。经义。经传(zhuàn )(儒家经典与注疏的合称)。四书五经。经史子集。黄帝内经。 ◎ 治理,管理:经理。经营。经商。经济。经纪。经天纬地。 ◎ 通过:经过。经历。经验。经手。经办。经年累月。经久

明经造句
1、结果:针刺足阳明经的四白、内庭穴对胃蠕动功能有特异性影响。2、《明经世文编》卷四一六中言:五十人为队,队有管帖二人。3、在考试程序方面,唐代省试中逐步建立了进士、明经等常科科目三场考试制度,从技术层面避免前场落第再参加后场考试等舞弊行为。4、在考试程序方面,唐代省试中逐步建立了进士、明经等常科科...
1、又严重赤字,这让本来吃紧的边关形势越发危险(陈子龙《明经世文编》卷一九八)。2、《明经世文编》卷一七六张璁《正典礼第一疏》。3、经络多选用足少阳经、手足阳明经等,阴经涉及较少。4、常科的科目有明经、进士、明法、明字、明算、道举科等五十多种,可谓包罗万象。5、兄昌字次卿,亦好学,皆明经,通法律政事...
想听(xiangting.com)汇总了汉语字典,新华字典,成语字典,组词,词语,在线查字典,中文字典,英汉字典,在线字典,康熙字典等等,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,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。
声明: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,根据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》,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,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,我们会及时删除。
Copyright©2009-2021 想听 xiangting.com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