得到
  • 汉语词
  • 汉语典q
当前位置 :
挽联
挽联
wǎn lián
  • 挽联的解释
  • 文体名。哀悼死者的对联,由“挽词”演变而来。始于宋代。

  • 词语解释:

  • 挽联wǎnlián。(1)哀悼死者的对联。挽联[wǎnlián]⒈哀悼死者的对联。英elegiaccouplet;
  • 基础解释:

  • (名)哀悼死者的对联。
  • 引证解释:

  • ⒈哀悼死者的对联。引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九七回:“只见那孝帐上面,七长八短掛满了挽联。”胡适《我对丧礼的改革》:“倘蒙赐吊,只领香一炷或挽联之类。”冰心《南归》:“虽然没有写哀启,我却在父亲下泪搁笔之后,替他凑成一副挽联。”哀悼死者的对联。清陆以湉《冷庐杂识·张太史联》:“玉卒后,某乞人代为輓联,鲜当意者。”清薛福成《庸盦笔记·史料一·李傅相入曾文正公幕府》:“傅相邮寄輓联云:‘师事近三十年,薪尽火传,筑室忝为门生长;威名震九万里,内安外攘,旷世难逢天下才。’盖纪实也。”
  • 网络解释:

  • 挽联挽联,是哀悼死者、治丧祭祀时专用的对联。它是对死人哀悼,也是对活人的慰勉,有其社会性,也有其时代的代表性。
  • 综合释义:

  • 哀悼死者的对联。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九七回:“只见那孝帐上面,七长八短掛满了挽联。”胡适《我对丧礼的改革》:“倘蒙赐吊,只领香一炷或挽联之类。”冰心《南归》:“虽然没有写哀启,我却在父亲下泪搁笔之后,替他凑成一副挽联。”哀悼死者的对联。清陆以湉《冷庐杂识·张太史联》:“玉卒后,某乞人代为輓联,鲜当意者。”清薛福成《庸盦笔记·史料一·李傅相入曾文正公幕府》:“傅相邮寄輓联云:‘师事近三十年,薪尽火传,筑室忝为门生长;威名震九万里,内安外攘,旷世难逢天下才。’盖纪实也。”
  • 汉语大词典:

  • 哀悼死者的对联。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九七回:“只见那孝帐上面,七长八短挂满了挽联。”胡适《我对丧礼的改革》:“倘蒙赐吊,只领香一炷或挽联之类。”冰心《南归》:“虽然没有写哀启,我却在父亲下泪搁笔之后,替他凑成一副挽联。”哀悼死者的对联。清陆以湉《冷庐杂识·张太史联》:“玉卒后,某乞人代为挽联,鲜当意者。”清薛福成《庸盦笔记·史料一·李傅相入曾文正公幕府》:“傅相邮寄挽联云:‘师事近三十年,薪尽火传,筑室忝为门生长;威名震九万里,内安外攘,旷世难逢天下才。’盖纪实也。”
  • 国语辞典:

  • 哀悼死者的联语。挽联[wǎnlián]⒈哀悼死者的联语。
  • 英语:

  • elegiac couplet,
  • 法语:

  • distique élégiaque
  • 其他释义:

  • 文体名。哀悼死者的对联,由“挽词”演变而来。始于宋代。
挽联的书写
字义分解

读音:wǎn

[wǎn]

拉,牵引:挽弓。挽留。 ◎ 设法使局势好转或恢复原状:挽救。力挽狂澜。 ◎ 追悼死人:挽词。挽联。挽幛。 ◎ 古同“晚”,后来的。 ◎ 同“绾”。

读音:lián

[lián]

连结,结合:联合。联结。联系。联络。联盟。联邦。联袂。联名。联想。联姻。联营。珠联璧合。 ◎ 对偶的语句:对联。挽联。楹联。上联。下联。 ◎ 古代户口编制的名称,十人为联。

挽联造句
1、灵堂前庄严地悬挂着宋滨喜的遗像,遗像两边“浴血擒凶功昭日月、为民捐躯气壮山河”的挽联无声地诉说着烈士的一生。2、门垛两旁写着一副挽联,上联“大好男儿光争日月”,下联“精忠魂魄气壮山河”,横批“铁血精神”。3、进门的门垛上写着一副挽联,上联是“大好男儿光争日军”,下联是“精忠魂魄气壮山河”。4、比...
1、第二天,白家挂满了白色灯笼和白色的布条,白家的人都穿上了白衣,在大厅中放置亲友送来的奠仪和挽联、祭幛、匾额、花圈、纸活及送的“唪经”。2、“革命八十年一腔正气毋骄毋谄未负党员称号,学问无止境书卷诗文有风有骨可供后人品评”,照片两旁的一副挽联传神地写照了他的一生。3、这副悬挂在八宝山殡仪馆兰厅门口...
1、如悼念死者,可写祭文,可写挽诗,也可写挽联,这说明楹联是文学大家庭中的一员,只是形式独特而已。 2、去年郝市府传统挽联发了4700件,近400件喜庆祝贺的中堂、镜屏、喜幛。
想听(xiangting.com)汇总了汉语字典,新华字典,成语字典,组词,词语,在线查字典,中文字典,英汉字典,在线字典,康熙字典等等,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,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。
声明: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,根据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》,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,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,我们会及时删除。
Copyright©2009-2021 想听 xiangting.com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