得到
  • 汉语词
  • 汉语典q
当前位置 :
寒温
寒温
hán wēn
  • 寒温的解释
  • 1.冷暖。 2.指问候冷暖起居。 3.中医指两种药性,寒性或温性。

  • 词语解释:

  • 1.冷暖。2.指问候冷暖起居。3.中医指两种药性,寒性或温性。寒温[hánwēn]⒈冷暖。⒉指问候冷暖起居。⒊中医指两种药性,寒性或温性。
  • 基础解释:

  • 冷暖。指问候冷暖起居。中医指两种药性,寒性或温性。
  • 引证解释:

  • ⒈冷暖。引《晏子春秋·谏下十三》:“故鲁工不知寒温之节,轻重之量,以害正生,其罪一也。”《汉书·京房传》:“其説长於灾变,分六十四卦,更直日用事,以风雨寒温为候。”唐元稹《祭翰林白学士太夫人文》:“﹝太夫人﹞减旨甘之直,续盐酪之资,寒温必服,药饵必时。”宋司马光《和始平公见寄》诗:“违离詎几时,风色变寒温。”⒉指问候冷暖起居。引晋干宝《搜神记》卷十六:“忽有客通名诣瞻,寒温毕,聊谈名理。”元尚仲贤《柳毅传书》第三折:“施礼罢,叙寒温。”《红楼梦》第一〇五回:“众亲友也有认得赵堂官的,见他仰着脸不大理人,只拉着贾政的手笑着説了几句寒温的话。”管桦《将军河》第一部第四一章:“﹝董士清﹞不自然地呲着牙,满口寒温:‘诸位冷不冷啊?辛苦啦!’”⒊中医指两种药性,寒性或温性。引明李时珍《本草纲目·序例·神农本经名例》:“药有酸、咸、甘、苦、辛五味,又有寒、热、温、凉四气。”注引宗奭曰:“寒、热、温、凉,是药之性。”鲁迅《二心集·“好政府主义”》:“因为自三民主义以至无政府主义,无论它性质的寒温如何,所开的究竟还是药名。”
  • 网络解释:

  • 寒温寒温,汉语词汇。
  • 释义:

  • 1、冷暖;2、指问候冷暖起居等
  • 综合释义:

  • 冷暖。《晏子春秋·谏下十三》:“故鲁工不知寒温之节,轻重之量,以害正生,其罪一也。”《汉书·京房传》:“其説长於灾变,分六十四卦,更直日用事,以风雨寒温为候。”唐元稹《祭翰林白学士太夫人文》:“﹝太夫人﹞减旨甘之直,续盐酪之资,寒温必服,药饵必时。”宋司马光《和始平公见寄》诗:“违离詎几时,风色变寒温。”指问候冷暖起居。晋干宝《搜神记》卷十六:“忽有客通名诣瞻,寒温毕,聊谈名理。”元尚仲贤《柳毅传书》第三折:“施礼罢,叙寒温。”《红楼梦》第一○五回:“众亲友也有认得赵堂官的,见他仰着脸不大理人,只拉着贾政的手笑着説了几句寒温的话。”管桦《将军河》第一部第四一章:“﹝董士清﹞不自然地呲着牙,满口寒温:‘诸位冷不冷啊?辛苦啦!’”中医指两种药性,寒性或温性。明李时珍《本草纲目·序例·神农本经名例》:“药有酸、咸、甘、苦、辛五味,又有寒、热、温、凉四气。”注引宗奭曰:“寒、热、温、凉,是药之性。”鲁迅《二心集·“好政府主义”》:“因为自三民主义以至无政府主义,无论它性质的寒温如何,所开的究竟还是药名。”寒温[hánwēn]冷暖。《晏子春秋.内篇.谏下》:「故鲁工不知寒温之节,轻重之量,以害正生。」《后汉书.卷四九.仲长统传》:「苟目能辩色,耳能辩声,口能辩味,体能辩寒温者,将皆以修絜为讳恶。」寒温[hánwēn]见面时彼此问候生活起居,或泛谈气候寒暖等的应酬话。梁.吴均《续齐谐记.阳羡书生》:「仍与彦叙寒温,书生卧欲觉。」《红楼梦.第九二回》:「彼此相见,叙些寒温。」也作「寒暄」、「暄凉」。
  • 网友释义:

  • 寒温,汉语词汇。拼音:hánwēn释义:1、冷暖;2、指问候冷暖起居等
  • 汉语大词典:

  • (1).冷暖。《晏子春秋·谏下十三》:“故鲁工不知寒温之节,轻重之量,以害正生,其罪一也。”《汉书·京房传》:“其说长于灾变,分六十四卦,更直日用事,以风雨寒温为候。”唐元稹《祭翰林白学士太夫人文》:“﹝太夫人﹞减旨甘之直,续盐酪之资,寒温必服,药饵必时。”宋司马光《和始平公见寄》诗:“违离讵几时,风色变寒温。”(2).指问候冷暖起居。晋干宝《搜神记》卷十六:“忽有客通名诣瞻,寒温毕,聊谈名理。”元尚仲贤《柳毅传书》第三折:“施礼罢,叙寒温。”《红楼梦》第一○五回:“众亲友也有认得赵堂官的,见他仰着脸不大理人,只拉着贾政的手笑着说了几句寒温的话。”管桦《将军河》第一部第四一章:“﹝董士清﹞不自然地呲着牙,满口寒温:‘诸位冷不冷啊?辛苦啦!’”(3).中医指两种药性,寒性或温性。明李时珍《本草纲目·序例·神农本经名例》:“药有酸、咸、甘、苦、辛五味,又有寒、热、温、凉四气。”注引宗奭曰:“寒、热、温、凉,是药之性。”鲁迅《二心集·“好政府主义”》:“因为自三民主义以至无政府主义,无论它性质的寒温如何,所开的究竟还是药名。”
  • 国语辞典:

  • 冷暖。寒温[hánwēn]⒈冷暖。引《晏子春秋·内篇·谏下》:「故鲁工不知寒温之节,轻重之量,以害正生。」《后汉书·卷四九·仲长统传》:「苟目能辩色,耳能辩声,口能辩味,体能辩寒温者,将皆以修絜为讳恶。」⒉见面时彼此问候生活起居,或泛谈气候寒暖等的应酬话。梁·吴均也作「寒暄」、「暄凉」。引《续齐谐记·阳羡书生》:「仍与彦叙寒温,书生卧欲觉。」《红楼梦·第九二回》:「彼此相见,叙些寒温。」
  • 辞典修订版:

  • 冷暖。《晏子春秋.内篇.谏下》:「故鲁工不知寒温之节,轻重之量,以害正生。」《后汉书.卷四九.仲长统传》:「苟目能辩色,耳能辩声,口能辩味,体能辩寒温者,将皆以修絜为讳恶。」见面时彼此问候生活起居,或泛谈气候寒暖等的应酬话。梁.吴均《续齐谐记.阳羡书生》:「仍与彦叙寒温,书生卧欲觉。」《红楼梦.第九二回》:「彼此相见,叙些寒温。」也作「寒暄」、「暄凉」。
寒温的书写
字义分解

读音:hán

[hán]

冷,与“暑”相对:寒冬。寒色。寒衣。寒冽。寒带。寒战。寒噤。寒食(节名,在清明前一天。古人从这一天起不生火做饭,也有的地区把清明当作“寒食”)。寒喧。寒来暑往。唇亡齿寒。 ◎ 害怕:寒心。 ◎ 穷困,有时用作谦辞:寒门。寒伧。寒舍。寒窗(喻艰苦的学习环境)。寒酸。寒士(旧指贫穷的读书人)。

读音:wēn

[wēn]

不冷不热:温带。保温。降温。温泉。温和。温床。 ◎ 性情柔和:温柔。温存(抚慰体贴)。温情。温顺。温静。温良。温文尔雅。 ◎ 稍微加热:把酒温一下。 ◎ 复习:温习。温故而知新。 ◎ 古同“瘟”。 ◎ 姓。

寒温造句
1、今臣与陛下践冰履炭,登山浮涧,寒温燥湿、高下共之,岂得离陛下哉?拜表陈情。 2、炎帝始味草木之滋,察其寒温平热之性,辨其君臣佐使之义,尝一日而遇七十毒,神而化之,遂作方书以疗民疾,而医道立矣。
1、结果:中药中寒温性药物、苦辛甘味药物、归肝肺经药物居多,有肝毒性中药也有这种趋势,肝毒性中药与一般中药在四气五味归经方面分布趋势大致相同。2、孰料这璜大奶奶见过尤大奶奶,竟是未敢气高,先是殷殷勤勤叙过寒温,说了些闲话,方问道:“今日怎么没见蓉大奶奶?”。3、寒温山地硬叶常绿栎类林在拉市海流域面积...
想听(xiangting.com)汇总了汉语字典,新华字典,成语字典,组词,词语,在线查字典,中文字典,英汉字典,在线字典,康熙字典等等,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,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。
声明: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,根据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》,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,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,我们会及时删除。
Copyright©2009-2021 想听 xiangting.com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