得到
  • 汉语词
  • 汉语典q
当前位置 :
太平鼓
太平鼓
tài pínɡ ɡǔ
  • 太平鼓的解释
  • 1.打击乐器。舞蹈时用。在一个带长柄的铁圈上蒙以羊皮或驴皮﹐饰以彩画﹐柄上缀十馀小铁环﹐用细长鼓槌敲击﹐即发出咚咚铮铮的声响。参阅清王夫之《杂物赞》﹑清富察敦崇《燕京岁时记.太平鼓》。 2.民间舞蹈。表演时一边击太平鼓﹐一边舞蹈或演唱。按唐张祜《周员外出双舞柘枝妓》诗云:"画鼓拖环锦臂攘﹐小娥双换舞衣裳。"是唐时已有此类舞蹈。宋代民间有鼓笛拍板演唱﹐名"打断"﹐政和初年禁用鼓板唱北曲﹐民间改名曰:"太平鼓"。明清时民俗﹐春节期间﹐使儿童挝鼓跳舞﹐歌"太平年"﹐为迎年之乐﹐亦名"太平鼓"﹐为古代腊鼓逐疫之遗风。现流行于河北﹑东北﹑内蒙东部等地农村的民间曲艺"太平鼓"也叫"单鼓"﹑"羊皮鼓"。参阅宋吴曾《能改斋漫录.事始一》﹑明刘侗于奕正《帝京景物略.灯市》﹑清李声振《百戏竹枝词.太平鼓》。

  • 词语解释:

  • 打击乐器。舞蹈时用。在一个带长柄的铁圈上蒙以羊皮或驴皮,饰以彩画,柄上缀十余小铁环,用细长鼓槌敲击,即发出咚咚铮铮的声响。参阅清·王夫之《杂物赞》、清·富察敦崇《燕京岁时记•太平鼓》。民间舞蹈。表演时一边击太平鼓,一边舞蹈或演唱。按唐·张祜《周员外出双舞柘枝妓》诗云:“画鼓拖环锦臂攘,小娥双换舞衣裳。”是唐时已有此类舞蹈。太平鼓[tàipínggǔ]⒈打击乐器。舞蹈时用。在一个带长柄的铁圈上蒙以羊皮或驴皮,饰以彩画,柄上缀十余小铁环,用细长鼓槌敲击,即发出咚咚铮铮的声响。参阅清·王夫之《杂物赞》、清·富察敦崇《燕京岁时记·太平鼓》。民间舞蹈。表演时一边击太平鼓,一边舞蹈或演唱。按唐·张祜《周员外出双舞柘枝妓》诗云:“画鼓拖环锦臂攘,小娥双换舞衣裳。”是唐时已有此类舞蹈。
  • 引证解释:

  • ⒈打击乐器。舞蹈时用。在一个带长柄的铁圈上蒙以羊皮或驴皮,饰以彩画,柄上缀十馀小铁环,用细长鼓槌敲击,即发出咚咚铮铮的声响。参阅清王夫之《杂物赞》、清富察敦崇《燕京岁时记·太平鼓》。⒉。明清时民俗,春节期间,使儿童挝鼓跳舞,歌“太平年”,为迎年之乐,亦名“太平鼓”,为古代腊鼓逐疫之遗风。现流行于河北、东北、内蒙东部等地农村的民间曲艺“太平鼓”也叫“单鼓”、“羊皮鼓”。参阅宋吴曾《能改斋漫录·事始一》、明刘侗于奕正《帝京景物略·灯市》、清李声振《百戏竹枝词·太平鼓》。。明清时民俗,春节期间,使儿童挝鼓跳舞,歌“太平年”,为迎年之乐,亦名“太平鼓”,为古代腊鼓逐疫之遗风。现流行于河北、东北、内蒙东部等地农村的民间曲艺“太平鼓”也叫“单鼓”、“羊皮鼓”。参阅宋吴曾《能改斋漫录·事始一》、明刘侗于奕正《帝京景物略·灯市》、清李声振《百戏竹枝词·太平鼓》。引民间舞蹈。表演时一边击太平鼓,一边舞蹈或演唱。按唐张祜《周员外出双舞柘枝妓》诗云:“画鼓拖环锦臂攘,小娥双换舞衣裳。”是唐时已有此类舞蹈。宋代民间有鼓笛拍板演唱,名“打断”,政和初年禁用鼓板唱北曲,民间改名曰:“太平鼓”
  • 网络解释:

  • 太平鼓太平鼓也叫“单鼓”、“羊皮鼓”。曲艺曲种。流行在东北农村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。满族、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。表演者均为男性。演员手执用铁条做成的直径约尺许、鼓面蒙以驴皮的圆形单鼓,以竹制鼓键击鼓,载歌载舞。有对唱和群唱等形式。唱词有“内路鼓”和“外路鼓”之分:前者为必唱之词,后者有可增减的辅助唱词,内容多为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。在旧社会,有时被用于祭祀、跳神等迷信活动。解放后,经过革新,用以表现人民欢快喜悦的情绪。
  • 综合释义:

  • 乐器名。以铁为腔,径四、五尺,蒙以皮纸,下有柄,串铁环,振动有声。旧时常用于春节时,或祭祀、跳神等活动。唐代已有,宋代称为「打断」。流行于北京、东北、陕西、宁夏等地的舞蹈。各地跳法不同,表演者左手持鼓,右手握鼓鞭,一面击太平鼓,一面舞蹈或演唱。政和初曾被禁止,民间改名为「太平鼓」。也称为「单鼓」、「羊皮鼓」。民间舞蹈。表演时一边击太平鼓,一边舞蹈或演唱。按唐张祜《周员外出双舞柘枝妓》诗云:“画鼓拖环锦臂攘,小娥双换舞衣裳。”是唐时已有此类舞蹈。宋代民间有鼓笛拍板演唱,名“打断”,政和初年禁用鼓板唱北曲,民间改名曰:“太平鼓”。明清时民俗,春节期间,使儿童挝鼓跳舞,歌“太平年”,为迎年之乐,亦名“太平鼓”,为古代腊鼓逐疫之遗风。现流行于河北、东北、内蒙东部等地农村的民间曲艺“太平鼓”也叫“单鼓”、“羊皮鼓”。参阅宋吴曾《能改斋漫录·事始一》、明刘侗于奕正《帝京景物略·灯市》、清李声振《百戏竹枝词·太平鼓》。
  • 汉语大词典:

  • (1).打击乐器。舞蹈时用。在一个带长柄的铁圈上蒙以羊皮或驴皮,饰以彩画,柄上缀十馀小铁环,用细长鼓槌敲击,即发出咚咚铮铮的声响。参阅清王夫之《杂物赞》、清富察敦崇《燕京岁时记·太平鼓》。(2).民间舞蹈。表演时一边击太平鼓,一边舞蹈或演唱。按唐张祜《周员外出双舞柘枝妓》诗云:“画鼓拖环锦臂攘,小娥双换舞衣裳。”是唐时已有此类舞蹈。宋代民间有鼓笛拍板演唱,名“打断”,政和初年禁用鼓板唱北曲,民间改名曰:“太平鼓”。明清时民俗,春节期间,使儿童挝鼓跳舞,歌“太平年”,为迎年之乐,亦名“太平鼓”,为古代腊鼓逐疫之遗风。现流行于河北、东北、内蒙东部等地农村的民间曲艺“太平鼓”也叫“单鼓”、“羊皮鼓”。参阅宋吴曾《能改斋漫录·事始一》、明刘侗于奕正《帝京景物略·灯市》、清李声振《百戏竹枝词·太平鼓》。
  • 国语辞典:

  • 乐器名。以铁为腔,径四、五尺,蒙以皮纸,下有柄,串铁环,振动有声。旧时常用于春节时,或祭祀、跳神等活动。唐代已有,宋代称为「打断」。太平鼓[tàipínggǔ]⒈乐器名。以铁为腔,径四、五尺,蒙以皮纸,下有柄,串铁环,振动有声。旧时常用于春节时,或祭祀、跳神等活动。唐代已有,宋代称为「打断」。⒉流行于北平、东北、陕西、宁夏等地的舞蹈。各地跳法不同,表演者左手持鼓,右手握鼓鞭,一面击太平鼓,一面舞蹈或演唱。政和初曾被禁止,民间改名为「太平鼓」。
  • 辞典修订版:

  • 乐器名。以铁为腔,径四、五尺,蒙以皮纸,下有柄,串铁环,振动有声。旧时常用于春节时,或祭祀、跳神等活动。唐代已有,宋代称为「打断」。流行于北京、东北、陕西、宁夏等地的舞蹈。各地跳法不同,表演者左手持鼓,右手握鼓鞭,一面击太平鼓,一面舞蹈或演唱。政和初曾被禁止,民间改名为「太平鼓」。也称为「单鼓」、「羊皮鼓」。
  • 其他释义:

  • 1.打击乐器。舞蹈时用。在一个带长柄的铁圈上蒙以羊皮或驴皮﹐饰以彩画﹐柄上缀十馀小铁环﹐用细长鼓槌敲击﹐即发出咚咚铮铮的声响。参阅清王夫之《杂物赞》﹑清富察敦崇《燕京岁时记.太平鼓》。2.民间舞蹈。表演时一边击太平鼓﹐一边舞蹈或演唱。按唐张祜《周员外出双舞柘枝妓》诗云:'画鼓拖环锦臂攘﹐小娥双换舞衣裳。'是唐时已有此类舞蹈。宋代民间有鼓笛拍板演唱﹐名'打断'﹐政和初年禁用鼓板唱北曲﹐民间改名曰:'太平鼓'。明清时民俗﹐春节期间﹐使儿童挝鼓跳舞﹐歌'太平年'﹐为迎年之乐﹐亦名'太平鼓'﹐为古代腊鼓逐疫之遗风。现流行于河北﹑东北﹑内蒙东部等地农村的民间曲艺'太平鼓'也叫'单鼓'﹑'羊皮鼓'。参阅宋吴曾《能改斋漫录.事始一》﹑明刘侗于奕正《帝京景物略.灯市》﹑清李声振《百戏竹枝词.太平鼓》。
太平鼓的书写
字义分解

读音:tài

[tài]

过于:太长。 ◎ 极端,最:太甚。太平。 ◎ 高,大:太空。太学。 ◎ 很:不太好。 ◎ 身分最高或辈分更高的:太老伯。太夫人(旧时尊称别人的母亲)。

读音:píng

[píng]

不倾斜,无凹凸,像静止的水面一样:平地。平面。平原。 ◎ 均等:平分。平行(xíng)。抱打不平。公平合理。 ◎ 与别的东西高度相同,不相上下:平列。平局。平辈。 ◎ 安定、安静:平安。平服。 ◎ 治理,镇压:平定。 ◎ 抑止(怒气):他把气平了下去。 ◎ 和好:“宋人及楚人平”。 ◎ 一般的,普通的:平民。平庸。平价。平凡。 ◎ 往常,一向:平生(a.从来;b.终身)。平素。 ◎ 汉语四声之一:平声。平仄。 ◎ 姓。 ◎ 〔平假(jiǎ )名〕日本文所用的草书字母。 ◎ 古同“评

读音:gǔ

[gǔ]

打击乐器,圆柱形,中空,两头蒙皮:鼓乐(yuè)。鼓角(jiǎo)。大鼓。 ◎ 形状、声音、作用像鼓的:耳鼓。石鼓。 ◎ 敲击或拍打使发出声音:鼓吹。鼓噪。 ◎ 发动,使振作起来:鼓励。鼓动。鼓舞。一鼓作气。 ◎ 高起,凸出:鼓包。鼓胀。 ◎ 古代夜间击鼓以报时,一鼓即一更。

太平鼓造句
1、兰州太平鼓是西北地区特有的民间艺术之一,是集鼓乐、健身、娱乐、军事为一体的传统娱乐项目。2、在元宵节这一天,白天有像耍龙灯、耍狮子、踩高跷、划旱船扭秧歌、打太平鼓等活动。3、兰州太平鼓是西北地区特有的民间艺术之一,是集鼓乐、健身、娱乐、军事为一体的传统娱乐项目。4、导演组决定在这场舞蹈中使用太平...
1、太平鼓是乐器,但是在人们舞蹈时也使用。2、我们想看原汁原味的满族太平鼓表演.3、兰州太平鼓、曲子戏、凉州贤孝、黄头回鹘。4、“走鼓”是太平鼓表演前用来拉场子的一种方式;“棋盘击”是展示阵容及阵容鼓式的一种打法。5、河西走廊、兰州太平鼓、曲子戏、凉州贤孝、黄头回鹘。6、需要采取措施,加强对兰州太平...
想听(xiangting.com)汇总了汉语字典,新华字典,成语字典,组词,词语,在线查字典,中文字典,英汉字典,在线字典,康熙字典等等,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,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。
声明: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,根据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》,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,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,我们会及时删除。
Copyright©2009-2021 想听 xiangting.com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