得到
  • 汉语词
  • 汉语典q
当前位置 :
两汉
两汉
liǎnɡ hàn
  • 两汉的解释
  • 西汉和东汉的合称。

  • 词语解释:

  • 两汉Liǎng-Hàn。(1)指西汉和东汉(1066—221B.C.)。两汉[liǎnghàn]⒈指西汉和东汉(1066—221B.C.)英WesternHanandEasternHanDynasties;
  • 基础解释:

  • 两汉Liǎng-Hàn指西汉和东汉—BC
  • 引证解释:

  • ⒈西汉和东汉的合称。引晋崔豹《古今注·舆服》:“两汉京兆河南尹,及执金吾司隶校尉,皆使人导引传呼,使行者止、坐者起。”宋陆游《独孤生策字景略河中人》诗:“气钟太华中条秀,文在先秦两汉间。”清阮元《<汉学师承记>序》:“两汉经学,所以当尊行者,为其去圣贤最近,而二氏之説尚未起也。”
  • 综合释义:

  • 西汉和东汉的合称。晋崔豹《古今注·舆服》:“两汉京兆河南尹,及执金吾司隶校尉,皆使人导引传呼,使行者止、坐者起。”宋陆游《独孤生策字景略河中人》诗:“气钟太华中条秀,文在先秦两汉间。”清阮元《<汉学师承记>序》:“两汉经学,所以当尊行者,为其去圣贤最近,而二氏之説尚未起也。”两汉[史学上对中国西汉和东汉的合称(公元前@@@@@~公元@@@@@)。#####]史学上对中国西汉和东汉的合称(公元前@@@@@~公元@@@@@)。
  • 汉语大词典:

  • 西汉和东汉的合称。晋崔豹《古今注·舆服》:“两汉京兆河南尹,及执金吾司隶校尉,皆使人导引传呼,使行者止、坐者起。”宋陆游《独孤生策字景略河中人》诗:“气钟太华中条秀,文在先秦两汉间。”清阮元《〈汉学师承记〉序》:“两汉经学,所以当尊行者,为其去圣贤最近,而二氏之说尚未起也。”
  • 国语辞典:

  • 史学上对中国西汉和东汉的合称(西元前206~西元220)​。两汉[liǎnghàn]⒈史学上对中国西汉和东汉的合称(西元前206~西元220)​。
  • 辞典修订版:

  • 史学上对中国西汉和东汉的合称(公元前206~公元220)。
  • 其他释义:

  • 西汉和东汉的合称。
两汉的书写
字义分解

读音:liǎng

[liǎng]

数目,二。一般用于量词和“个、半、千、万、亿”前:两个黄鹂。两本书。 ◎ 双方:两可。两边。两便(客套用语,彼此方便)。两旁。两侧。两袖清风。两败俱伤。 ◎ 中国市制重量单位:十两(一市斤。旧制为十六两一市斤)。半斤八两(喻彼此一样,不相上下,含贬义)。 ◎ 表示不定数目:两下子。两着儿(zhāor )。

读音:hàn

[hàn]

天河:银汉。云汉。气冲霄汉。 ◎ 成年男人:汉子。老汉。 ◎ 中国人数最多的民族:汉族。汉人(a.汉族人;b.指汉代的人)。 ◎ 中国朝代名:汉代。汉隶(a.汉代的隶书。b.具有东汉碑刻风格的隶书)。

两汉造句
1、两汉荒政具有制度化和法律化、荒政实施程序化、荒政经学印迹突出,以及荒政措施掣肘于财政经济状况、吏治状况是荒政措施发生作用的保障等特点。2、第三部分,主要从神仙传说、发问辩难、高士思想、讽颂结合这四个方面来阐述两汉隐逸意识的表达方式。3、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灾害多发期。4、先秦至两汉形成的...
1、在贵霜与两汉的关系史上,友好交往是主流,相互对抗是支流。2、作为中国园林特征的山水因素,在两汉的政治经济基础上得以突出体现,无论皇家宫苑、诸侯园林还是富商私园都以山水资源的占有为基础。3、语料主要取自先秦两汉,也连类而及后世的一些语料。4、研究两汉的复仇风俗,对于认识这一时期的政治面貌、学术思想...
1、研究两汉的复仇风俗,对于认识这一时期的政治面貌、学术思想以及整个复仇风俗史都有着重要意义。2、文人就是文人,出口成章,他意思是蔡邕是旷世逸才,并且熟识两汉的事,应该让他继续修史,以为一代大典。3、两汉时期的薰炉是一种焚香的用具,不少薰炉在制作上非常考究,外表鎏金或错金银,显得异常高雅瑰丽。4、在...
想听(xiangting.com)汇总了汉语字典,新华字典,成语字典,组词,词语,在线查字典,中文字典,英汉字典,在线字典,康熙字典等等,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,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。
声明: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,根据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》,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,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,我们会及时删除。
Copyright©2009-2021 想听 xiangting.com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