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似乎不十分确定“美”的起源,因为美没有一种特定的符号;纵使我们为它框定了一个界限,美也未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,一种具有主观意识的片面的论断。而朱光潜先生的这一辑《谈美》,我虽然不敢说绝对的认同,却也有精神上的一些共鸣;世俗间美的标准,大概也正是因为这种共鸣而生的。我想说的是,书籍除了作为获得知识的一种渠道外,更多的便是激发一种精神上的认同感—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即是一种美。 那么,美在何处?绝对的理性中很难产生美的想像;事实上,情感在更多的时候主宰着我们的感官。但可不可以说纯粹就是不美的呢?显然不能。因为价值取向的不同,就象朱先生的举的那个有关松树的例子,我们对于美的观念事实上是模糊的,所谓的条条框框都是主观臆断之结果。思维的局限性决定了对艺术的欣赏能力甚至创造能力。而在这本《谈美》的字里行间,却找不到这样的障碍,以哲学的符号寓于世俗之文字,诠释着这一悠久而深刻的思想的命题。它本身所蕴涵的美的哲思,以及对艺术化人生的描绘,亦是颇具理想与浪漫主义风格的。 细细想来,朱先生所说不错,人生即一广义的艺术。这种艺术,不仅存在于肉体的层面上,更多的还是灵魂中的那种美感。先哲培根曾这样写道:“它(即美丽)使美德更为光辉。” 相反地,恶德附加上美丽的外表,倒更让人赧颜。因为灵魂深处,它已不具备为人所认同的条件。无人认同,因而无人言美。而认同感从某种角度老看也正是和谐的体现。精神的和谐往往结合伦理之善及艺术之美,两者相得益彰。读到这里,我的心里也有了一丝疑惑:难道这就是生活? 不错的,这就是生活。像一条静静的河,映照着天光,闪烁着人格,而艺术——也就是朱先生所谓的美,乃是其源泉所在。无声地流淌,慢慢地行走。于是,我们的精神,才得以汇合与传承为一条更大的河流,通向那个永不触及的远方。 作为一个哲学命题,关于美的争论永远也不会停息。 它自人类意思的生成而起,却不知何时能有一个定论。然而,千家之言,本身也是一种艺术,流淌在思想之间中,探寻真理的大海。 2008年11月23日
相关推荐
-
最近比较烦 最近比较烦,因为我的语文考试成绩总是不稳定,害得妈妈总为我着急。拿出一张张试卷,可以看到,有些是错别字,有些是做错了,这些大叉叉在我眼前,晃来晃去,晃来晃去把我的头都给弄晕了。特别是第六单元,只考了九十分。这让我的心情格外郁闷,原来睛朗的天空就像一下子蒙上了层层厚厚的黑雾,我开始有点不自信了。妈妈不...
-
母亲节孝顺妈妈的补骨汤 你知道妈妈最近一次体检是在什么时候吗?你知道妈妈最近眼睛越来越模糊是什么原因吗?你知道妈妈近几周总是腰酸腿疼吗?从小到大母亲呵护我们,一个小小的喷嚏,偶然的一次扭伤都会牵动妈妈的心,现在妈妈老了,她们同样需要我们无微不至的照顾与关心,从忙碌的自我生活中腾出一点时间,关心一下母亲的身体,毕竟常回家看看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