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宵节的起源与习俗 关键字:三年级 元宵节的起源与习俗 浙江省永嘉县 上塘镇城西小学 四(5)班 吴倩容“正月十五闹元宵”,每年春节过后的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的元宵节,又叫“灯节”和“上元节”,是中国自古以来就在民间流传的另一个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传统佳节。元宵节起源于西汉王朝。相传汉惠帝死后飞扬跋扈的吕后篡权,任用了大量吕氏亲信,宦官当权。吕后死后,公元前179年,汉文帝在老忠臣协助下登基,博采众议,在正月十五这天,一举扫除了诸吕残余势力。因古代“夜”与“宵”同义。正月又叫“元月”,为了纪念正月十五这一天,汉文帝就将此日定为“元宵节”。从此,经隋至唐,到唐玄宗李隆基时,为显示大唐兴盛,国泰民安,逐沿用旧俗,每到“元宵节”这天,张灯结彩,欢庆狂欢,“一曲笙歌春如海,千门灯火夜似昼”,使这一节日更加兴盛。节日期间,灯月交辉,游人如织,正如唐代诗人张说所描绘的:“花萼楼前雨露新,长安城里太平人。龙衔火树千灯焰,鸡踏莲花万岁春”。李商隐的诗曰:“月色灯光满帝城,香车宝辇溢通衢”,描绘了当时观灯时车水马龙的宏大场面。流传到宋代,在元宵之夜悬灯欢乐的规模更加盛况空前,花灯的装饰造型也更精美,灯节带给人们更多欢乐,更多光明。诗人苏东坡有诗云:“灯光家之有,笙歌处之楼”;大词人辛弃疾也曾有著名词作:“东风夜放花千树,更吹落,星如雨。宝马雕车香满路。风箫声动,玉壶光转,一夜鱼龙舞。”这些诗词描绘了当时元宵佳节满城花灯齐放,通宵达旦,歌舞笙乐的壮观场面。到了清代,据《京都风俗志》记载:清代太平年间每年元宵节都是:“通街委巷,灯光星布珠悬,皎如白昼”,“王孙贵客、士女儿童,倾城出游,谓之逛灯”,由此可见元宵节观灯的热闹场面。到近代,这一习俗代代流传,至今仍经久不衰。老百姓家家户户都在门前和屋内悬挂彩灯、大红灯笼,全家团圆,围坐一起,观花赏灯吃元宵,象征着“团圆美满,丰收和睦”,同时这一天还标志着是春节欢乐的最后一幕,热热闹闹过完了“元宵节”,才算是真正过完了春节。宋代诗人欧阳修诗曰:“去年元宵时,花市灯如昼。月上柳梢头,人约黄昏后。”说明在这灯好月明人团圆的喜庆佳节里,亲朋好友相约团聚,早已是民间庆春节的重要习俗。如果在团聚时捧去一把鲜花,携带上一个花篮,让美丽娇艳的鲜花送来一个吉祥幸福的欢乐好运,会给朋友相聚增添无比欢乐的心情,这时应该选用寓意团团美美、如意祥瑞的花材,如火红的火鹤花、满枝悬挂形似红爆竹的炮仗花、鲜艳的孔雀草、象征明媚春天光明的银芽柳、闪烁洁白繁星的满天星等,都会展现出一片祥和安乐的氛围,为亲朋好友送去一年吉祥幸福的祝愿。
相关推荐
-
妈妈的爱 午睡的时候,突然发现身旁的妈妈乌黑发亮的头发中夹杂着一根刺目的白发,我的心被猛的一揪,妈妈才三十六岁呀!怎么会有白发呢?平时妈妈对我的学习求很严格,为了让我把当天的知识融会贯通,常给我找一些典型题来强化;我考试考得不好,妈妈没有批评我,及时给我分析错误,找出原因;老师反映我上课不专心听讲,妈妈便会教...
-
荷塘晨色 早晨,奶奶买菜回来,我忽然看见菜篮中有一丝淡淡的粉红,仔细一看,原来是奶奶买回了两只荷花,那清新脱俗的模样,勾起了我对荷花的喜爱。现在正是盛夏时节,是荷花开得最旺,最丰满之时。于是,我决定在这个星期六,前去市郊赏荷。这天清晨,天还灰蒙蒙的。我们一家兴致勃勃地前往市郊的西洋坪一带赏荷。可是,到了那儿一...
推荐排行
-
倾听花开的声音
- 2 运动会
- 3 父亲遮阳的伞
- 4 我们班的一件事
- 5 我的快乐排行榜
- 6 春游
- 7 家庭大扫除
- 8 对别人要用一颗真诚的心
- 9 实习老师
- 10 可不可以赖着不走?
- 11 看礼花
- 12 拔河前
- 13 在那个雨季中的故事
- 14 周杰伦
- 15 天边的明星
- 16 罪恶的深渊——读《悲惨世界》有感
- 17 给灾区小朋友的一封信
- 18 可爱的小乌龟
- 19 天文奇观-----日食
- 20 笔墨的争吵